1、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落葉》一課時有這么一個片段: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的第一句話:“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落下來。”請同學們認真地看這一句話,竇老師提示道,這句話中有一個詞語很有趣,請大家找一找!片刻,學生找到了“一片片”這個詞。竇老師先請學生讀一讀這個詞,然后在黑板上畫了一片樹葉,問大家:“這就是‘一片片’的樹葉嗎?”學生回答說:“不是。”竇老師轉(zhuǎn)身又在黑板上畫了一片樹葉,問大家:“那么是兩片嘍?”“不是兩片,‘一片片’是指好多好多片樹葉!是指許多片樹葉!”學生回答!澳菓撛鯓幼x這個詞?”竇老師問。于是,學生輕輕地讀起來“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要讀出你的體會,要讀出你的理解!”竇老師啟發(fā)著。
一會兒,竇老師請學生起來讀這一句話。
生1:(讀得很流利,但不夠有感情)
師:這是你的感受,很好!(又請一位學生來讀)
生2:(讀得很有感情,在讀“落”和“一片片”的時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語氣)
師:(肯定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隨后,問大家)你們想想,樹葉是怎樣往下落的?
生3:慢慢地、一片一片地往下落。(邊說邊加上優(yōu)美舒展的動作)
師:這落葉多美啊!飄飄灑灑……
生4:(不由自主地接了上去)隨風舞動……
師:很有詩意啊!(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
師:還有想說的嗎?
生5:樹葉慢慢地飄落下來……
師:(邊說邊做動作)就這樣,落葉像小蝴蝶、像小蜻蜓,多快樂啊!大家快讀啊,現(xiàn)在,你就是小蝴蝶、小蜻蜓,輕輕地落下來了……
(學生邊表演,邊朗讀課文,教室里氣氛很熱烈)
請從新課程理念的角度評價這個片段的教學。
【參考答案】(1)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語言,理解語言。(2)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愛,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事實上,除了顯性的課程資源,學生的體驗也是一種很寶貴的資源。它雖是隱性的、潛在的,但一旦得以喚醒、激活,它是相當可觀、豐富的。在竇老師執(zhí)教的這個片段中,尤其是指導學生朗讀時,強調(diào)的是“要讀出你的體會,要讀出你的理解!边@無疑給學生最充分的自主選擇權(quán),學生可以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文本意思,尊重他們的不同個性。文本在孩子的體驗與接受中獲得了意義。而學生則通過閱讀、體驗,提高了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學生與文本的互動質(zhì)量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更深。
2、以下是兩位教師用“一起”造句的兩種不同設(shè)計:
設(shè)計一:(1)出示范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獨立準備;(3)指名交流。
設(shè)計二:(1)出示范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獨立準備;(3)小組長組織交流各人的句子,選出最佳句子;(4)小組內(nèi)修改、練說最佳句子,準備參加班級交流;(5)各小組匯報交流,評出最佳句子。
試從學生參與、學習方式轉(zhuǎn)變、語言發(fā)展等方面綜合評述。
【參考答案】這兩種設(shè)計都重視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都注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不同的是設(shè)計一:教師先出示范句,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學生自己準備造句,然后指名交流。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減少,學習方式較單一,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的語言得到發(fā)展。設(shè)計二:教師在教學中,構(gòu)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中主動發(fā)展,注意將大化小,把大班化為若干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課堂教學中,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內(nèi)同學獨立完成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交流;對同學發(fā)言和學習結(jié)果進行評議、質(zhì)疑、討論、補正,對每個同學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價,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信息匯總和整理,向老師反饋。這樣全體學生語言的能力得到充分地發(fā)展。
3、一次妙趣橫生的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端午節(jié)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們各家去過端午節(jié),不知哪位同學愿意請我?
生:(面露喜色,大聲喊)老師到我家!我愿意請您!
師:大家都愿意請我,我很高興。但這樣爭也不是辦法。我看這樣吧,誰會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誰家去做客。
生:(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回答)
師:這個條件可能讓大家為難了。不過,離端午節(jié)還有好幾天呢,如果同學們肯學,一定能學好,能請到我的。
學生:(興高采烈)好,一言為定!
〔兩天后的作文課上〕
師:同學們學會做菜了嗎?
生:(大聲齊)學會了!
師:呀,這么快?跟誰學的?
學生1:我跟爸爸學的。
……
師:感謝你們的一片誠心。那你們都學會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師叫,就紛紛起立,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起來。老師請了幾位上講臺說給大家聽。)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講得不錯。聽他們一講,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錯,老師連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全班這么多同學,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說,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知道每個同學學會了做什么菜,做菜的過程怎樣呢?
生:老師,讓我們把做菜的過程和做的什么菜寫出來,您不就知道了嗎?
師:這個主意真好。這樣,老師不但要知道你們做的什么菜,而且還能比較一下,看誰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誰家去做客,好嗎?
生:好!
師:好就快寫吧.
這則作文教學與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有什么不同?它對你有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傳統(tǒng)作文:(1)命題或半命題,內(nèi)容脫離生活實際。(2)作文要求過高,過于注重寫作知識的傳授,學生受到過多的束縛,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
案例:(1)作文內(nèi)容帖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2)重視寫作前對生活的體驗,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空間。(3)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評析: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內(nèi)容老化、枯燥、脫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jié)構(gòu),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tǒng)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里,100%屬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gòu)思; 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于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以致“談寫色變”。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xiàn)了課改后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在局限與課堂,而是為學生“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guī)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內(nèi)容,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老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jié)”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通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過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老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一直處于主動學習狀態(tài),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欲望?梢哉f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表達”,“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啟示: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于生活;寫作描寫生活;學生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chǔ)上才能表現(xiàn)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樣的環(huán)境中才“易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句話:文無定法。
全部結(jié)束,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