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布盧姆認為只要給以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達到完成80%~90%的評價項目),這樣才能進入新單元的學習。
2.C[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兒童的道德判斷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提出道德發(fā)展階段論。
3.B[解析]技能分為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加涅根據學習結果把心智技能分為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運用規(guī)則對外辦事的能力稱為智慧技能。
4.D[解析]智商計算公式:IQ-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
5.B[解析]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6.C[解析]人的健康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有健康的心理。
7.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以正常學生為主,即有輕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正常學生。
8.A[解析]學生座位的安排會影響課堂教學和學習,坐在教室前面幾排以及中間幾列的學生似乎是最積極的學習者,教師大多時間都站在這些座位的前面,師生之間的言語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這一區(qū)域。
9. B[解析]下位學習又叫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派生物,他們之間是類屬關系。.
10.A[解析]諧音聯想法指學習一種新材料時,運用聯想,假借意義,將無意義材料變?yōu)橛幸饬x材料以幫助記憶的一種精細加工策略。
11.A[解析]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它并非游離于其他思維形式而存在,而是包括了各種思維形式,其中發(fā)散思維是其核心。
12.D[解析]20世紀6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股人本主義思潮,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認為教師只是一個“方便學生學習的人”3.[參考答案]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教師勞動的特點:①強烈的示范性。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活動的這一本質,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強烈的示范性。②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比一般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更具有靈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復雜性所決定的。③空間的廣延性和實踐的連續(xù)性。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不僅僅局限在學校,學生接受外界影響沒有時空的界限,因此教師的勞動也沒有時空的界限。
教師勞動的價值:①社會價值: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最突出地表現在教師對延續(xù)和發(fā)展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上。②個人價值:教師勞動的個人價值首先在于這種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巨大的社會價值。
4.[參考答案]
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的關系,一直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問題。①智力發(fā)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智力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力的發(fā)展依賴于他們知識的掌握。因為系統(tǒng)的知識是智力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人們的智力發(fā)展離不開知識和經驗。人們的智力是人們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②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fā)展他們的智力。通過傳授知識來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知識不等于智力,一個學生知識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標志他的智力發(fā)展的高低。③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能力發(fā)展的片面性。
5.[參考答案]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活動是課題研究或項目探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①以項目、課題、主題或問題為探究對象與學習載體,超越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書本中心;
②是一種以研究或探究為中心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強調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
③是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偏重結果的學習活動,強調學生經歷和體驗研究或探究的過程。
6.[參考答案]
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時也缺乏原則性,但發(fā)展的趨勢是穩(wěn)。
13.A[解析]言語信息學習指掌握以言語信息形式傳遞的內容,或學習結果以言語信息形式表達出來。如用語言說出“志向”的含義:
14.B[解析]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還需要一定程度意志努力的注意屬有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屬無意注意。
15.C[解析]夸美紐斯對近代教育心理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他所確立的班級教學制度及其理論。他是最早在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加以論證的教育家。
二、填空題
1.外傾型內傾型
2.前攝抑制后攝抑制
3.認知
4.自覺性自制性堅韌性
5.再造想象
6.絕對閾限
7.集中性
8.自我感覺自我表象
9.心理因素
10.態(tài)度
11.互為因果
12.人的思想
13.經驗錐形
14.富于激勵和想象
15.經驗+反思一成長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與幼兒相比,小學兒童與同伴交往頻率更大,共同參加的社會性活動也進一步增加,社會性交往也更富有組織性。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有:
(1)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復雜;
(2)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
(3)兒童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采取的行動,更善于協調
與其他兒童的活動;
(4)兒童開始形成同伴群體。
2.[參考答案]促進學習遷移的方法有:
(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與編排教學程序。選取合適的變式材料;選擇與應用情景相似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情景;教材體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學步驟。(2)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教學技巧。促進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學規(guī)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理解水平;應用比較的方法,有利于肪止干擾;強調遷移的特征,引起學生的遷移心向。
(3)學習方法的傳授與訓練。如通過自我提問、反惡練習等來訓練元認識。
定的、和諧的,具體表現為:第一,在道德認識的理解上,從直觀、具體、較膚淺的理解逐步過渡到較為抽象、本質的理解;第二,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從只注意行為效果,逐漸過渡到較為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tǒng)一關系;第三,在道德原則的掌握上,道德判斷從簡單依附于社會的、他人的規(guī)則,逐漸過渡到受內心道德原則的制約。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教學方法是獲得學習遷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主動地促進學習的正向遷移。具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改革教材內容,促進遷移。教材內容體系的確定要兼顧科學知識本身的性質、特點、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狀況及年齡特征,還要考慮教學時數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證教材的系統(tǒng)性和教學的循序漸進性。
(2)從教材的呈現程序方面促進遷移。為促進學習遷移,教材在體系組織上應體現以下要求:
①從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
②融會貫通,促進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
③教材組織系列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
(3)改進教學方法促進遷移。
①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
②加強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
③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
2.[參考答案]
正視心理沖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調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師在學習探求中用各種有益的知識信息、觀念武裝自己。充實提高自勉自慰,就會對不切實際的特質欲望和煩惱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種超脫的態(tài)度。
(2)期望適度,不斷成功。目標是教師主客觀適應的焦點,所以教師調適角色沖突,提高角色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標。教師經過刻苦努力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就會增強,角色適應能力也隨之提高。
(3)在艱苦工作中,廣大教師能保持樂觀堅定的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情系學生,充滿師愛。師愛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維系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師要減少人際沖突。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樂交善處,開朗豁達,容人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