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生小王總是在快要考試時才會花很多時間看書,平時幾乎從不花時間來復習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復習時,小王常常是課本上有什么、內容就看什么內容,什么內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內容,什么內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內容,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
請根據(jù)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內容對小王的學習策略加以指導。
2.某學校組織公開課,在老師上課的過程中,有時會向學生提問。去聽課的家長發(fā)現(xiàn),老師每次提問時,自己的孩子都把手舉起,但老師每次都是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而不會叫自己的孩子。
請分析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改變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情況。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一般采用教師自編測驗的方式。
2.C【解析】波斯納提出了“經驗+反思一成長”的教師成長公式。
3.C【解析】題干是對自我促成的紀律的具體解釋。
4.A【解析】發(fā)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
5.D【解析】20世紀80年代以后,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被大量介紹到美國,使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善,內容越來越豐富。
6.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7.D【解析】相對標準是以其他學生的成績?yōu)橐罁?jù),構成一個常模參照評價。
8.C【解析】布魯巴奇提出了教師反思的四種方法。
9.C【解析】食物是無條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應為無條件反應。
10.C【解析】苛勒通過黑猩猩解決問題的實驗提出了該學說。
11.D【解析】題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證。
12.B【解析】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念的改變。
13.A【解析】題干是宗教神學的教育目的觀的核心論點。
14.A【解析】教學是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而且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是德育的基本途徑。
15.B【解析】奴隸社會由于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產生了學校,也開始有了教師。
16.B【解析】德育過程是由各種不同質的要素組合而成的,它們的組合方式就是德育過程的結構。
17.D【解析】題于是對說服法的具體解釋。
18.C【解析】開展以班級規(guī)章制度為核心的常規(guī)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19.D【解析】蘇格拉底“產婆術”的教學原則與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原則相一致,均強調引導性和啟發(fā)性。A屬于循序漸進原則,B屬于因材施教原則,C屬于鞏固性原則。
20.C【解析】人的身心發(fā)展不是一個勻速過程,有時快有時慢。
21.C【解析】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準則。
22.B【解析】由教學模式的概念可知。
23.D【解析】講解是教師對概念、原理、規(guī)律、公式等進行解釋說明和論證。
24.A【解析】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能動地學習、運用和掌握科學文化基礎t船識和基本技能。
25.B【解析】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26.D【解析】興趣測驗屬于人格測驗。
27.B【解析】略。
28.D【解析】略。
29.B【解析】自尊、自愛、自豪等形容詞體現(xiàn)的是自我意識中的自我體驗。
30.A【解析】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教育心理學》。
二、辨析題
1.錯誤。理由:題干所述為規(guī)則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2.錯誤。理由:當新情境與定勢一致時,定勢對解決問題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3.錯誤。理由: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4.正確。理由:學習期待是靜態(tài)的,而誘因是動態(tài)的,它將靜態(tài)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學習的誘因。
5.錯誤。理由: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是上位學習。
6.錯誤。理由:教育雖然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7.正確。理由:一節(jié)課內完成兩項以上任務的課就是綜合課。
8.錯誤。理由:考試是為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也是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如果像題干所述,就得不到學生的真實信息。
9.錯誤。理由:雖然教育目的是一種理想,反映了人們的哲學觀點,但它也是對社會歷史條件的反映,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產物。
10.正確。理由:關鍵期就是根據(jù)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來的。
三、簡答題
1.(1)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3)學生特點。(4)教學時問、設備、條件。(5)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2.(1)養(yǎng)成尊師愛生的風氣。(2)定期聯(lián)系任課教師,經;ネㄇ闆r。(3)調節(jié)各科教學負擔,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3.(1)教師的權利和義務。(2)教師資格和任用。(3)教師的培養(yǎng)和提高。(4)教師的待遇和激勵。(5)教師的考核與評價。
4.(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2)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第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jié)、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xiàn)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tài)。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xiàn)為兩種:促進和阻礙。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tài)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5.知識是教師生存的基石。沒有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勝任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基礎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1)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專業(yè)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
(2)廣博的知識領域。具備淵博的知識,對于教師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3)必備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只有熟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切實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規(guī)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豐富的個體實踐知識。個體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對學生學習風格、興趣、需要、潛力、困難的洞察力以及全套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技能。這種知識是教師在對本體性知識深刻了解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時間與經驗而形成的。
6.(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2)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四、材料分析題
1.根據(jù)學習策略和方法的內容,建議小王改變這種考前突擊復習的不良習慣,應該按照以下策略進行學習:
(1)復習策略:在遺忘尚未產生前,通過復習來避免遺忘。①復習的時間:應及時復習和系統(tǒng)復習;②復習的方式:適度過度學習;③復習的方法:要注意選擇有效的復習方法,如嘗試背誦法。復習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在頭腦中牢固保持。一系列的研究證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較容易記憶并長久保持。
(2)組織策略:根據(jù)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tǒng)、有序地分類、整理和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如群集。
(3)運用摘錄、畫線、寫標題、列提綱、做筆記等學習策略概括、抽取學習內容的要義,構建所學內容的組織與結構。
2.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現(xiàn)象由來已久,這種現(xiàn)象違背了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當前的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要切實關注并解決好不均衡的問題。(1)改變學校教育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2)“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薪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關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同時也要看到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潛力,要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后進生的發(fā)展。
(3)我國實行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標志之一。素質教育強調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教育中每個人都應該得到發(fā)展,這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所以,無論是教師、學校還是社會以及相關教育部門,都不能只把關注的眼光放在少數(shù)優(yōu)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4)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評價方式。不能把學習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改變將學生學業(yè)成績當作評定教師業(yè)績唯一標準的方式。
(5)教師對于后進生,要善于發(fā)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對后進生采取忽視的態(tài)度?傊,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改變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情況,既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會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均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