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答案】D。解析: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24.【答案】A。解析:《大教學論》是夸美紐斯的代表作;《愛彌兒》是盧梭的代表作;《教育學講授綱要》是赫爾巴特后期的作品,是對其教育理論的進一步闡釋。
25.【答案】D。解析: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決定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直接和最終的因素。
26.【答案】C。解析: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制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27.【答案】D。解析:道爾頓制:1920年,美國的帕斯赫斯特在道爾頓中學創(chuàng)立。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tǒng)地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指定自學參考書目、布置作業(yè),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yè),有疑難才請教師輔導。學習任務按月布置和檢查效果。
28.【答案】D。解析:心智技能形成過程的順序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
29.【答案】B。解析: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依據(jù)其內在聯(lián)系聯(lián)結起來,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30.【答案】C。解析: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題干中描述的阻礙因素即為功能固著。
二、辨析題
1.【答案要點】
正確。程序教學是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并以此設計了教學機器。程序教學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內容紐分成很多的小單元,并按照邏輯關系順序排列起來,構成由易到難的很多層次或小步子,讓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進行學習。教師(或教學機器)要在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后立即反饋,出示正確答案。這是一種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它適合那些能力高且個性獨立的學生。它基本上是一種自學程序,缺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2.【答案要點】
錯誤。發(fā)現(xiàn)學習只是比接受學習多了前面一個階段——發(fā)現(xiàn),其他沒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須消除對接受學習的誤解。接受學習未必就是機械的,它可以而且也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有意義學習活動多偏重于接受學習,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發(fā)現(xiàn)學習費時太多,一般不宜作為獲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學習情境里,學生必須用言語來處理各種復雜的、抽象的命題。發(fā)現(xiàn)學習和接受學習都是教學中的有效方法,關鍵是看具體的條件和目的。
3.【答案要點】
錯誤。國家課程側重于學生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質,在實施上具有強制性。
4.【答案要點】
正確。班級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基礎組織。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班級形成的基礎就是要有明確的共同目標。班級目標對班級建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獲得學生對班級發(fā)展的認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導班級發(fā)展方向,協(xié)調班級成員間的言行;有利于激發(fā)班級成員努力進取的行為動機:還可作為設計與選擇班級活動的依據(jù)以及班級實施監(jiān)督與考評的標準。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班級奮斗目標。班級的奮斗目標一般可分為近期的、中期的和遠期的三種,目標的提出應由易到難、由近到遠、逐步提高。教師應根據(jù)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班級群體的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制定適當?shù)拿鞔_的奮斗目標,并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班級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成為教
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
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教師的積極情緒狀態(tài)往往會投射到學生身上,使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都聯(lián)結起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2)焦慮是教師對當前或預計到對自尊心理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種類似于擔憂的反應傾向。只有當教師焦慮適中時。才會激起教師改變課堂現(xiàn)狀,避免呆板或恐慌反應,從而推動教師不斷努力以謀求最佳課堂氣氛的出現(xiàn)。
2.【答案要點】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內涵就是個人智力和體力盡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它具有豐富的內涵:(1)指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2)指人的才能全面發(fā)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3.【答案要點】
德育原則是根據(jù)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guī)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我國中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
(1)導向性原則。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xiàn)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使其相互配合,協(xié)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fā)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tǒng)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tǒng)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jù)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4.【答案要點】
(1)學習材料內容的相似性。
(2)原有認知結構。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5.【答案要點】
(1)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
(2)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yè)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jù)。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
這位熱情的教師出發(fā)點雖然很好,但事與愿違。過于精心布置的教室反而會產生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學生集中學習的效果。根據(jù)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有趣的圖畫和室內的花草、植物這些新異的刺激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欣賞圖畫、花草、植物上,而影響了專心聽課。
2.【答案要點】
首先。弄清楚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一頓或指責一番。這既無濟于問題的解決。學生也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改正錯誤。
學生犯錯誤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如不仔細調查了解往往會被一些表面現(xiàn)象所遮掩,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而作出錯誤處理。學生犯錯誤大致有如下幾種原因:第一,缺乏經驗而犯錯誤。由于學生年紀輕,知識淺,特別是缺乏經驗往往導致犯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事前盡可能教給他們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簡單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導,這樣,就可能避免錯誤的出現(xiàn)。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錯誤。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本來是件好事?墒且餐捎诤闷嫘亩稿e誤。第三,是非觀念薄弱導致了犯錯誤。由于他們道德評價能力很低,對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壞的當好的,把丑的當美的,結果犯了錯誤。第四,別人促成了犯錯誤。這是指孩子本不會犯錯誤,在別人促成下犯了錯誤。第五,外界不良誘因。在壞人、壞事等外界不良誘因下犯了錯誤。
學生犯錯誤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錯誤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進行教育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
(1)學生犯了錯誤后,教師要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一道找原因,啟發(fā)他們勇于講清事實,承認錯誤。當他們承認錯誤后,就應該原諒他,給予改正的機會。
(2)學生犯了錯誤,只要有一點點改正,即使改得不徹底,教師也應給予鼓勵。
(3)學生犯了錯誤。教師既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和批評,但也不能漠然視之。必須認真對待,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個契機,當作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