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學生了解杜甫的詩風,體會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
2、培養(yǎng)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師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杜甫生于盛唐,長于安史之亂。寫此詩前,詩人剛剛結束了動亂、貶謫、流亡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經求親告友才蓋起一所草堂賴以棲身,不料又遭風襲,凄風苦雨之夜,詩人百感交集,遂吟此詩。
二、朗讀(師范讀、生自讀):
1、注意語調、節(jié)奏、重音和感情;
2、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三、詩歌內容簡析:
1、自讀討論后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前三節(jié)的內容(提示:前三節(jié)所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寫了哪幾件事?)[秋風破屋、群童盜茅、破屋漏雨]
2、詩中傾注了詩人何種感情?(自由發(fā)言)[焦急、無奈、嘆息、痛苦等]
3、延伸: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學習更多的內容,也調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還記得他們曾賦予孔已己“誠信君子”,范進“執(zhí)著學子”的美譽。我就想借此機會測試一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提問:假如生活中的你也遇到了類似杜甫這樣的遭遇,你會怎么做?你認為詩人會怎么做?(有些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他們的選擇是“自殺”。聽到他們如此脆弱的答案,我有幾分心酸,又有幾分震撼,于是就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以下是辯論的有關內容。)
辯論雙方:自殺派(甲方)和求生派(乙方)
辯論要求:陳述理由闡明本方觀點,批駁對方觀點。
精彩辯論實錄:
甲1:一個人的力量相對于整個黑暗社會而言無疑于滄海之一粟,社會的變故,自然的無情已經讓人不具備生存的條件和希望,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了之。
乙1:的確,一個人不可能改變社會,但是社會是由無數人組成的。面對社會的黑暗和黑暗的社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會迎來光明,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少嗎?相反,如果人人畏懼困難,害怕挫折,個個都不“茍且偷生”,一死了之,我們豈不還在夏桀的皮鞭下飽受煎熬?
甲2:你能擋住暴雨?你能阻止狂風?你能為無米之炊?你能空手起家?你忍心看著一家老小忍饑挨餓?你不能,那活著還有何意義?
乙2:你雖不能抵擋狂風暴雨,但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園。古代愚公尚有移山精神,更何況生在新世紀,長在陽光下的我們!杜甫不會選擇自殺,因為如果自殺,他就不是杜甫;如果自殺,早在多年前,他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應該。
甲3:據某報紙報道:內蒙一女同學因老師對其錯誤核實不準,為維護“尊嚴”自殺;陜西一學生因估計自己中考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另有某學生因與同學發(fā)生矛盾輕生;某中學生因父母的一頓批評自殘等等。這些同學的境遇和杜甫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他們尚且如此,所以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多脆弱之人都會做此了斷。
乙3:不錯,在生活中我們是聽說一些學生因一些生活小事不如意而輕生,但這種情況畢竟寥寥無幾,而且有很多人事后都為自己的一時沖動后悔不已。請問對方:你認為他們這樣做對嗎?如果人人遇到挫折都選擇輕生的話,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還能有幾個生靈?我認為:畏懼困難是弱者所為,逃避挫折是懦夫之舉。請問各位同學,有誰甘做懦夫呢?
……
師小結:生命之價值不在于你成功地做了幾件事,而在于你盡心盡力地做了幾件事。在實際生活中,擁有挫折是一筆財富,經受挫折是一種磨練,戰(zhàn)勝挫折是一種成功。在有些時候,人活著需要勇氣,而創(chuàng)造活著的機會則需要勇氣和智慧,生命之可貴就在于用心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多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所以人生真正的意義在于懂得的過程。為此,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生命嗎?(教師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這場精彩的辯論,更為這節(jié)終生難忘的教育課)
( 趁機反饋)提問:這場辯論對你有何啟示?(自由發(fā)言)
生1: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生2:知道如何面隊生活中的挫折。
生3:明白有陽光的日子真好!
生4:無論如何,我不會輕生。
生5:努力就有希望。
生6: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生7:笑迎困難!
生8:珍愛生活!
生9:善待生命……
4、遭遇這些之后,詩人杜甫究竟會作何感想?請速讀第三節(jié),用自己的話(或原文)回答。[由己之苦到大抒憂國憂民之情,感情得到升華。原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四、小結:
1、朗讀訓練
2、背誦
3、主旨及主旨句
4、啟示